最近有一部紅到不行的電影,到處都有人問我:「妳看了沒?」「什麼!妳怎麼還沒去看!好好看喔!妳一定要去!!!」
老實說,只要眾人一窩蜂的事,我就提不起興趣。記得幾年前的「斷背山」和「色誡」也是我隔了很久之後才租DVD來看。看了之後,我看不太出來那些令那麼多人感動的地方在哪裡…
是我怪?太過叛逆與批判?
或許吧。
昨天,在朋友半強迫下,看了「海角七號」。或許之前太多人說好看,而且每天都有「海角七號」的新聞,再加上前電影課的同學格友背書,所以我還抱著蠻高的期望看這部片。
嗯。果然和之前一窩蜂的熱潮給我的感覺一樣,看完之後,我半滴眼淚都沒掉,也沒看到什麼令我感動的片斷與鏡頭。
太奇怪了!真的太奇怪了!我是公認哭點很低、很容易受感動的人,為什麼會這樣!
我不是不能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,但是,我就是沒有太大、太多的感動。甚至,我開始替魏導捏了好大一把冷汗。這部片紅成這樣,下部片要怎麼拍啊…
一個失意的青年,在挫折之後逃離台北,這也是當年我離開台北的情節,應該十分容易引起我的共鳴、讓我感動的地方,我卻只是看到一個憤怒、不想要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人。最後他實現了什麼理想?我沒看見。而他和女主角的愛情太牽強,不吸引我。其他大多數的綠葉表現得還不錯。7封60年前的信以及「野玫瑰」讓我想到向田邦子…
看完「海角七號」後,我回家立刻翻出「練習曲」來看。結果,我還是被感動得哭得淅瀝嘩啦。對於這片土地的關懷,陳懷恩精準多了。
也許我真的對「海角七號」期望太高了。等到這股熱潮退了,也許再看一次,會有比較客觀的看法,看到其他令我感動的地方。不過至少大家開始願意再走進戲院看國片,真的是好事一樁。
台灣電影,加油!
P.S:圖片取自於官網